冷浸佳人淡脂粉——林風眠四十年代典雅之作《藍衣仕女》|永樂2024春拍
2024-05-25
藝術(shù)家林風眠 若細察林風眠人物畫這一題材的流變與分野,我們可以看到其早期人物畫受西方繪畫影響較多,常運用象征主義手法來揭示現(xiàn)實的苦難與心靈的傷痛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,隨著抗戰(zhàn)的勝利,林風眠隨國立藝專遷回杭州與家人團聚,并在1947年辭去教授之職潛心作畫。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平靜時光里,林風眠開始重新探索中西藝術(shù)的融合之道,逐漸孕育出最富盛名的“林風眠格體”,其中仕女畫又成為其標志性的畫題之一。 林風眠于仕女畫前 這一時期的仕女畫以時裝仕女居多,描繪對象與場景多來自于藝術(shù)家的日常生活;而數(shù)量較少的古裝仕女畫則分為兩個類型,一類接近于傳統(tǒng)仕女畫,以勾勒染色為主,另一類則吸收了印象主義和表現(xiàn)主義的技法,以絢麗的色彩和變幻的光影效果創(chuàng)造出一種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女性形象,此件《藍衣仕女》即為此類佳作。 在《藍衣仕女》中,畫家描繪了一位窗前閑坐的年輕女子,在典型的方形構(gòu)圖里,一襲藍衣的女子斜臥于榻上,右手輕拂衣袖,雙眸微垂,唇角微翹,若有所思,其姿態(tài)優(yōu)雅迷人,氣質(zhì)溫婉嫻靜,盡得東方女性的含蓄之美。藝術(shù)家以濕潤淋漓的大寫意水墨筆法描繪出人物的形體,再以稀薄的白粉在其上輕輕罩染,以造成蓬松透明的白紗效果。 人物的面部、頸部和手部均以細筆寫出,輕盈而柔韌的線條勾勒出圓潤的鵝蛋面龐和嬌俏動人的五官,修長的頸部和身軀以及略微歪頭的愜意姿態(tài)尤讓人聯(lián)想起莫迪里阿尼筆下的曼妙女子。仕女身后的窗臺上植物茂密、繁花盛放、光影絢爛。藝術(shù)家并未在意物象與透視的準確,而是采取一種浮光掠影的印象派式手法,在水墨、色彩、線條的堆疊穿插與交匯中,生成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”的唯美畫境,以繽紛華麗的光色樂章烘托出前景的藍衣仕女。 仕女身前的繡花靠枕與身后的花窗形成了巧妙的呼應(yīng),亦使構(gòu)圖趨于平衡。由是觀之,此件《藍衣仕女》當是林風眠四十年代末期極其重要的水墨實驗,不僅吸收了印象派的色彩、野獸派的裝飾性手法及莫迪里阿尼大膽變形的人物塑造方式,同時也繼承了中國水墨畫的大寫意傳統(tǒng)。